8月20-25日,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在我校落下帷幕。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等全国200余所高校的561支队伍参加十个组别的竞赛。本届总决赛我校入围的五支队伍获得全国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是一项以“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面向全国大学生的探索性工程实践类赛事。自2006年创办至今已举办十七届,累计参与学生超过35万人次,该项竞赛是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培养团队精神的国家级创意性科技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科技A类竞赛。为了实现竞赛的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的指导思想,竞赛内容设置需要能够面向高校学生和教学内容,同时又能够兼顾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比赛形式包括有竞速比赛与创意比赛两大类。竞速比赛共分为九个组别:四轮摄像组,四轮电磁组、多车编队组、平衡单车组、无线充电组、平衡信标组、智能视觉组、极速越野组、完全模型组,要求选手制作一部能够自主识别道路的模型汽车,按照规定路线行进以完成时间最短者为胜。百度智慧交通组是在竞速赛基础上,适当增加挑战性,充分发挥参赛队伍想象力,以完成创意任务为目标研制作品。
自2021年10月起,自动化学院智能车实验室全力筹备第十七届智能车竞赛,在周旺平老师的带领下组建指导教师团队,选拔优秀队员开展训练。选拔结束后,由实验室成子豪、孙昊阳两位同学带领新加入实验室的成员开展了嵌入式系统编程、控制理论、电子电路设计等领域的培训,培训完毕后,成员们按照各自的兴趣组队选择组别,开始初步学习研究各自组别的任务。2022年1月起,寒假期间实验室各组成员仍继续准备比赛的内容,不少同学在家里搭建竞赛环境,如四轮摄像组队长孙昊阳在家搭建了一个简易的赛道,开始编写图像处理方面的算法。
2022年3月,自返校后正式进入了比赛的备赛阶段,实验室的队员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编写改进图像处理,电机闭环等算法,改善电路设计并在Matlab,Multisim等各类平台上测试算法、硬件的仿真效果。在经典pid控制的基础上队员们尝试使用了adrc、模糊pid等更加有效的算法,并针对不同的算法调节参数,同时搭建不同难度的赛道,调节光线的强弱来考验控制算法运行的鲁棒性,利用3D建模设计、打印零部件改进车模机械结构设计、改善车模重心分布,针对车轮进行花纹的打磨抛光处理,以保证车模在高速运行情况下运行的稳定性,队员们每一天都在进步,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
实验室成员合力搭建的赛道
2022年6月底,结束了考试周的繁忙,正式进入了冲刺阶段,实验室全员开始全身心投入,整个暑期,实验室各个团队成员集中在学科三号楼智能车实验室备赛。队员们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进行最后的攻坚克难,设定速度决策,搭建备用车,解决BUG以求将最终上场之前的错误率降到最低,通宵工作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拍摄于凌晨三点灯火通明的实验室
此次比赛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示了南信大学子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也充分展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南信大智能车实验室合照
在赛后我们采访到了四轮摄像组的队长孙昊阳,本次竞赛中他们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他表示很荣幸能够代表学校参加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这已经是他第二次,但也是最后一次参赛,因此他在过去的一年里和队友们全力以赴,希望可以给他的竞赛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一年中,他们披荆斩棘,遇到了很多曾让他们束手无策的问题,他们也曾沮丧过、也曾失望过,但凭着不服输的精神还是坚持了下来,最终,他们在一众强校里夺得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换回胜利的果实。
孙同学表示,非常感谢学校在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能够果断承办线下赛,也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指导,感谢学长们经验传授,更要感谢不服输的自己。在这个夏天,他和伙伴们一起度过的时光将终生难忘,这段共同奋斗,克服困难的经历弥足珍贵。在今后的学习与科创比赛中,他们会继续发扬优势,弥补短板,不断完善自身,迎接新挑战,取得新成绩。
由于疫情,本次智能车竞赛分为线上赛和线下赛,并且华东区赛和全国总决赛四天连续进行,智能车实验室的队员们在这四天时间里扮演的不仅是参赛队员,同时也要负责线下赛赛道铺设维修,作为志愿者参与线上赛的判罚工作,他们从赛前准备工作开始,每天睡觉时间不足四个小时,有时甚至通宵工作,他们的辛苦付出值得我们称赞。
参赛队员和指导老师通宵铺设赛道
比赛赛道全景
比赛现场
参赛选手合影
参赛选手合影
获奖选手合影